為什么新加坡沒有大肆普及大學教育?

  說起大學普及,我國可謂是大躍進式的做法,與之相比,新加坡在教育上的做法就讓我們匪夷所思了,這么一個小國,至今沒有普及大學教育。如果要舉辦一個人口學歷最低的亞洲大城市排行榜的話,不算那些落后地區(qū),僅僅以發(fā)達的現(xiàn)代都市而言,新加坡,這個被稱為“花園城市”的發(fā)達國家,不但上榜而且肯定拿第一,因為這個國家擁有大學文憑的人數(shù)實在少得驚人。

  在這里,每5個中學生只有1個能進入大學繼續(xù)學習,大學生占應屆生人數(shù)的比例長期低于20%,2000年前政府大學也只有兩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進入二十一世紀后,新加坡才有了第三所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但適齡新加坡學生當中仍舊只有21%能夠上大學。東京、首爾、臺北等大城市的大學生比例都遠高于新加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世界上還會有政府不希望提高自己國度的大學生比例,一貫特立獨行的新加坡就是如此,至少他們希望大學生比例提高得不要那么快。有一點也許可以從側面反映這一點,除了三所公立大學外,被政府承認的私立大學只有1-2所,且規(guī)模很小。

  目前,新加坡有170多所小學,150余所中學,卻只有20余所初級學院(大學預科),三所大學和五所理工學院(大專)。小學6年后,在中學讀4年(成績不佳可以繼續(xù)讀第5年),然后進行分流,較少人進入初級學院,大部分人進入理工學院(大專),成績實在不佳的則進入工藝學院(大約相當于中國的職高),學習實用的技能。從中小學到初級學院再到大學,這是一個明顯的金字塔結構,過去的幾十年里,這種精英主義的人才分流制度甚至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了,最近幾年雖然名義上取消了“小四分流”,但是競爭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

  這個政策很殘酷,小孩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上考場拼命了?赡芤恍┥顬橹袊厣院赖娜藭f了,既然競爭這么激烈,那為什么不多辦幾所大學?或者干脆向我們中國學習,進行教育大躍進大學來個大規(guī)模擴招呢?可是新加坡就是不這樣干,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這樣的情況還要從李光耀說起。

  李光耀是一個舉世聞名的實用主義者。他說:“我未接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的指導,我只對在現(xiàn)實中行得通的事情感興趣”。他關心的是解決人們實實在在的問題:工作掙錢、衣食住行、 生兒育女。他既看不上空頭理論家也不屑于取悅大眾,只是固執(zhí)己見,堅持去做為自以為對的事情。他一直強調要保持現(xiàn)實、務實的頭腦,不要被理論束縛和限制住。

  李光耀贊同追求自由公平社會的理想,但從來不認為人在智識上是平等的。相反,他相信人天然地就有天才、普通人和傻瓜之分。而且他相信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終決定了未來的事情。李光耀非常相信基因決定論是眾所周知的,甚至認為新加坡人的基因不夠優(yōu)秀。這個信念是他精英治國論的來源,當然他也非常看重教育能給人帶來的改變。他認為國家的競爭首先取決于有高效運作的制度和領導團隊,正如他自己和新加坡的成功所示范的那樣。

  正是如此,新加坡承認人有不同的智商,因而有不同的潛能。他們把最好的教育資源留給那些智能高的學生;把一般的資源給一般的學生。反過來,也絕不要求所有的人在學習上都達到一個水準。比如,他們中學的外語教學,就和我們的不同,對于跟不上的學生,他們準備了一個“B”級課程,允許他們選修比較低級的內容。這種教育方法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而在我們中國,不管學生是什么資質,一律學難度一樣的課程,強迫烏龜和兔子賽跑。

  新加坡承認精英是要天分的,所以,他們不鼓勵每個人都做社會精英。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新加坡社會生活的人們,人人都心平氣和,沒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怨氣;谶@種認識,新加坡每年只是選拔很小比例的學生精英由政府資助出國留學,這些學生回國后,無論是進入政府機關,還是個人創(chuàng)業(yè),都會獲得政府的扶持。他們寧可全額資助那些精英出國留學,也全額資助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的優(yōu)秀學生到新加坡留學,但是,卻沒有提出普及大學教育這種大而化之的口號。

  其實,較少的大學對新加坡有著許多積極的意義。最顯著的一點就是降低了國家的教育成本。就目前的情況看,有21%的新加坡學生能夠上大學,不算各類獎學金,新加坡政府補貼了將近80%的大學學費。如果有一半或者更多的人都進入大學,國家的培養(yǎng)費用將是天文數(shù)字,其結果很可能是學校降低在每個學生身上投入的成本,資源分散,單個學生能夠分享到的師資將減少。這將違背新加坡“精英教育”的本意。

  與大學少相對應的是,新加坡有許多技術學校,智力不夠的學生可以進這些學校,學習一門技術,將來做技工。當然,在新加坡做技術工人,工資比一般白領高,這是重視技術工人、體力勞動的表現(xiàn),以致出現(xiàn)了一種有趣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有資格念初級學院(大學預科)的中學畢業(yè)生選擇報讀工藝學院(大專)。

  新加坡不提普及大學教育是非常明智的,惟其如此,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經濟發(fā)展的人才結構來——金字塔結構的人才分流,這就可以讓國家有計劃地把人才分配到特定領域內。比如上世紀90年代,新加坡政府提高了各個學府中電腦系學生的人數(shù),在二十一世紀,政府提高了與生物科學有關的院系學生人數(shù)。更重要的是,這種嚴格的人才分流制度,避免了為迎合市民需求而開設更多大學,結果導致大學生過剩,無法就業(yè)的情況。同時確保了大部分人有過硬的對口的本領,可以找到穩(wěn)定的工作。總之,適合國情的才是最好的!

留學活動報名中
免責聲明
1、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關內容的原創(chuàng)作者,也不對相關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lián)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內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lián)系,僅供讀者參考 。未盡事宜請搜索"立思辰留學"關注微信公眾號,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