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發(fā)展進程

  學校簡介

  據(jù)立思辰留學360介紹,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德語: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縮寫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國際領先的教育和科研機構,由原卡爾斯魯厄大學和原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所以其既是一所德國頂尖理工科大學,也是一所國家級的大型研究中心,擁有約25000名學生以及約9500名雇員,年度預算8.44億歐元。因其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現(xiàn)和卓越的創(chuàng)新精神,KIT于2006年被德國科研聯(lián)合會(DFG)評為首批三所德國精英大學(Elite-Uni)之一,另外兩所為慕尼黑大學(LMU)和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UM),這不僅是德國高校的至高榮譽,還意味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原卡爾斯魯厄大學創(chuàng)建于1825年,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學,是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794年)、捷克技術大學(1806年)和維也納技術大學(1815年)之后的歐洲第四所理工大學。2003年歐盟大學科研影響力排名位居德國第2位,歐洲第6位。原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創(chuàng)建于1953年,前身是德國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隨著德國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領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納米技術、微系統(tǒng)、氣候、環(huán)境、新能源等方面,屬于國家級的大型研究中心,隸屬于德國亥姆霍茲聯(lián)合會旗下,擁有雇員3800人。

  學校歷史

  卡爾斯魯厄大學創(chuàng)建時是一所綜合理工大學校(Polytechnikum),是由巴登的路德維希大公爵于1825年10月7日,參考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樣式創(chuàng)建而成。

  186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大公爵將綜合理工大學校升級為理工大學,1902年起大學另名Fridericiana。

  1888年,海因里希·魯?shù)婪颉ず掌澰诤掌澲v演廳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現(xiàn)在赫茲演講廳仍然存在并被使用。

  1900年,擁有了博士學位授予權。

  1904年,成為德國第一所錄取女性就讀正規(guī)學業(yè)的大學。

  1967年,根據(jù)巴登符騰堡州法律,更名為(TH)“卡爾斯魯厄大學”,根據(jù)州議會的建議,在校名后保留(TH)的附加字樣,以此強調自己理工大學的身份,所以其也稱為“卡爾斯魯厄工業(yè)大學”。TH即Technische Hochschule(工學院)的縮寫,這在德國大學中是獨一無二的。

  1969年,德國第一所培養(yǎng)計算機專業(yè)碩士生的大學。

  1972年,成立德國第一個計算機系。

  為了強調在科研領域的優(yōu)勢,2005年7月起在校名中增加“研究型大學”(Forschungsuniversit?t)的附加字樣。

  2006年4月11日,卡爾斯魯厄大學與卡爾斯魯厄科研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簽訂合同,成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

  原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歷史

  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1956年作為反應堆運營公司被建立,隨后更名為卡爾斯魯厄核研究中心。最初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核能的研究,德國的核反應堆Forschungsreaktor 2和der Brutreaktor-Prototyp KNK在這里被建造并運營。伴隨著德國退出核能的步伐,研究中心成為集合成科技,環(huán)境科學,能源以及物理學基礎研究為主要任務的綜合研究中心。從此更名為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2002年歸屬于亥姆霍茲聯(lián)合會旗下。

  2004年1月,聯(lián)邦精英倡議計劃啟動,主管研究的卡爾斯魯厄大學副校長迪特萊夫·呂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兩家機構距離很近,并且在設施配備上極為相似,可以合并在一起,同時通過精英倡議計劃每年可以額外得到最多五千萬歐元的資助。

  2005年7月關于卡爾斯魯厄大學和亥姆霍茲聯(lián)合會旗下的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合并的基本材料被送往聯(lián)邦改革委員會,其后開始了參與精英倡議計劃的準備,上交計劃書的截至日期是2005年9月30日,在這份計劃書里遠期計劃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 成為兩家機構的目標。在2006年1月卡爾斯魯大學向德意志研究協(xié)會DFG和和科學理事會提交完整的精英倡議計劃報告。在這份報告里還包括對就近的弗勞恩霍夫協(xié)會的ISI和IITB研究所的合并,但是由于太過復雜對這兩個研究所的合并被否決。

  KIT建立

  在2006年4月11日,關于建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r Instituts für Technologie /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IT))的合同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黑普勒Horst Hippler和埃斯特曼 Dieter Ertman以及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的珀普Manfred Popp和雷托Sigurd Lettow簽署。

  2006年4月25日,關于KIT的新聞發(fā)布會召開。自2006年7月1日起,兩個機構在共同的信紙上使用KIT標記。雙方研究所的合作開始于2006年7月1日。

  2006年10月13日,第一批德國精英大學結果公布,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慕尼黑大學(LMU)以及慕尼黑工業(yè)大學(TUM)這三所高校勝出,這不僅是德國高校的至高榮譽,還意味著更多的政府資金支持。。

  一份屬于內(nèi)部協(xié)議的KIT成立合同最終在2007年12月13日被簽署,在這份文件里兩個機構有義務繼續(xù)推動這份合并計劃,直到兩個機構的完全合并,2008年2月相關的慶;顒釉诳査刽敹虻臅h中心舉行,聯(lián)邦及州的教育部長也出席了此次慶祝活動。

  2009年7月8日,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通過了KIT合并法案。

  2009年10月1日,合并法案正式生效,KIT成為了一個法律實體,既是一所大學同時又是一所亥姆霍茲聯(lián)合會旗下的大型研究機構。

留學活動報名中
免責聲明
1、文章部分內(nèi)容來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關內(nèi)容的原創(chuàng)作者,也不對相關內(nèi)容享有任何權利 ;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chǎn)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chǎn)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lián)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內(nèi)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nèi)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lián)系,僅供讀者參考 。未盡事宜請搜索"立思辰留學"關注微信公眾號,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