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威爾士大學理學部物理學院的保羅·庫米教授(Paul Curmi)最近與兩位分別在德國和瑞典的科研伙伴喜獲價值1600萬澳元的歐洲科研理事會 (ERC) 協(xié)同基金。
他們將在未來六年內, 用這筆科研經(jīng)費研制人工生物分子馬達。
ERC協(xié)同基金于去年開始對歐洲以外的科研人員開放,而我們的庫米教授是第一位在澳大利亞獲此殊榮的澳大利亞科研人員。
今年,共有34支科研團隊獲得ERC協(xié)同基金,總值達5.7億澳元,用以解決各個學科范疇的科研難題。
庫米教授的團隊便是脫穎而出的其中一支。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詳細看看這個極受重視的科研項目吧~
“每個細胞內都有很多蛋白質馬達,將分子物質送達它們的目的地。我們的目標就是,從頭開始構建一個生物分子馬達,以更好地了解其工作原理!
庫米教授解釋道,與人造內燃機相比,生物馬達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它們具有很高的能效,而且能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動能。
然而,在進行了無數(shù)生化和生物物理研究之后,科學家對這些過程的細節(jié)仍知之甚少。
如果構建人工分子馬達得以實現(xiàn),那么可以設想,在未來幾年里,這種馬達將可以用于生物計算機,作為合成生物學乃至分子醫(yī)學的基石。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的化學院客座教授、大名鼎鼎的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Sir Fraser Stoddart)。
弗爵爺是當代頂尖化學家之一。他和團隊研發(fā)出由能將光能或燃料能量轉化為動能的分子組成的分子機器和馬達,并憑此摘得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
而這一科研成就的靈感就來自細胞生物學——在細胞生物學的很多關鍵過程中,都少不了分子馬達的參與。
庫米教授指出,2016年諾獎獲得者使用的是合成分子,“而我們將使用生命中的蛋白質分子,雖然這會更具難度,但同時也具有更大潛力來規(guī);途_化”。
“我們想要搞清楚蛋白質是如何從化學燃料直接產(chǎn)生動能的,掌握這一過程我們便可以制造合成蛋白馬達。”
庫米教授的兩位科研伙伴分別為德國拜羅伊特大學的伯特·赫克教授(Birte Hocker)和瑞典隆德大學的海納·林克教授(Heiner Linke)。
歐洲科研理事會主席讓·皮埃爾·布吉尼翁教授(Jean-Pierre Bourguignon)對這種國際科研合作給予了高度肯定。
他表示,ERC設置協(xié)同基金,就是要為胸懷大志的科研人員提供一個聯(lián)手應對多元科學挑戰(zhàn)的空間。所有這些科研團隊都志在實現(xiàn)重要的科研突破。
“我尤為高興地看到,有如此眾多優(yōu)秀的歐洲科學家高瞻遠矚,和南北美洲、澳大利亞及日本的頂尖科學家和學者們開展科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