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文憑的含金量有多高?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是新加坡政府設立的第四所公立大學,也是世界上第1所集設計與創(chuàng)新于研究與工程中的大學。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新科大)的首批340名學生在2012年5月初正式上課。新科大與世界兩所頂尖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中國浙江大學合作,也讓大學成為東西融會的樞紐。學生拿到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學歷后,是可以獲得中國教育部的學歷認證的。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由于建校時間短,因此暫時還未被收錄在綜合大學排名中。不過在一些國際專業(yè)排名中已經嶄露頭角。根據麻省理工大學2018年3月27日發(fā)布的“全球前沿工程教育”報告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入選“全球十大工程教育新興領袖”,并排名第1。在上海軟科研制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9”中,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位列801-900名。其中在通信工程專業(yè),排名全球第19位,此外 在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的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新加坡科技與設計大學位列101-105名。

  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介紹中,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成立的初衷是彌補其它大學課程設置的不足,同時從美國引進世界最強的MIT工科教育,從最強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浙江大學引進最新的發(fā)展教育。讓工科與設計結合,創(chuàng)作出實用性強,對企業(yè),社會和國家經濟具有持久影響力的作品與才人。目前大學有4個重點支持學科,分別為建筑與可持續(xù)設計(ASD)、工程產品開發(fā)(EPD)、工程系統(tǒng)與設計(ESD)或信息系統(tǒng)技術與設計(ISTD),另外還有2個支持學科,即人文社科和數理專業(yè)。大學已預留了數百萬美元的預算,在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能力支持下,將在三個關鍵經濟領域(航空、城市和醫(yī)療保。┮I下一階段的增長。

  自2010年1月兩所大學簽署合作協(xié)議以來,麻省理工學院(MIT)一直在為新科大開發(fā)適合新加坡當地情況的本科課表。最后設計的課表提供了一種跨越傳統(tǒng)院系的現(xiàn)代工程和建筑教育,使學生能夠在三年半內完成八個學期的學業(yè),這一速度比新加坡其他大學都要快。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在前三個學期(也稱為“freshmore”學期)為所有學生提供通用課程。這個基礎課程要求學生在科學、數學、設計思維、程序設計和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HASS)上開設必修課。公共課程中的科學要求包括兩個學期的物理,兩個學期的微積分,一個學期的化學和一個學期的生物學。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HASS)要求包括八個學期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課程,包括三個學期的普通HASS課程。從第4學期開始,學生們專攻四大系列之一的學習:建筑與可持續(xù)設計(ASD)、工程產品開發(fā)(EPD)、工程系統(tǒng)與設計(ESD)或信息系統(tǒng)技術與設計(ISTD)。除核心課程外,所有學生還必須進行兩次為期16周的實習,其中包括到麻省理工學院或浙江大學的交流。在他們的最后兩個學期,學生還必須完成一個由多個SUTD院系組成的大項目。在實際的設計情況下,這個項目跨越多個學科,規(guī)模太大,一個人完成不了。正是考慮到這一點,要求學生在高年級參加一個綜合性的項目。

  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發(fā)布了一項最新的就業(yè)調查報告,報告顯示,雖然有著疫情的不利影響,但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畢業(yè)生的整體就業(yè)率創(chuàng)下新高。據了解,該項調查于今年2月進行。畢業(yè)生受雇的主要領域包括信息與通訊、金融與保險,以及科研與發(fā)展。在新科大的去年畢業(yè)生中,有95.9%在半年內找到工作。找到全職工作的畢業(yè)生占80.9%,當中超過九成獲得至少一份工作機會,約一半獲得兩份或更多工作機會,四分之一是接到之前實習公司的聘請。另有2.5%畢業(yè)生已獲聘但尚未開始工作,或沒有工作但正在積極創(chuàng)業(yè)。此外,新科大去年畢業(yè)生的薪金也仍具競爭力,找到全職者的起薪中位數比前一年略多28新元,達4100新元,平均月薪則增加134新元,達4369新元。

留學活動報名中
免責聲明
1、文章部分內容來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關內容的原創(chuàng)作者,也不對相關內容享有任何權利 ;部分文章未能與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或來源媒體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知識產權歸該權利人所有,但因技術能力有限無法查得知識產權來源而無法直接與版權人聯(lián)系授權事宜,若轉載內容可能存在引用不當或版權爭議因素,請相關權利方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方迅速刪除相關圖文內容,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圖片之間亦無必然聯(lián)系,僅供讀者參考 。未盡事宜請搜索"立思辰留學"關注微信公眾號,留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