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荷蘭官方語言是荷蘭語,和英語很像,英、德、荷蘭語同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西支。南非以有荷蘭的勢力范圍,因此有很多南非人說阿非利堪斯語,那是一種荷蘭語在當?shù)氐姆窖宰兎N。
習俗
荷蘭文化的多元化體現(xiàn)在了不同地區(qū)文化的差異以及外國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荷蘭以社會風氣寬容開放著稱。通常,荷蘭的形象與貿(mào)易、郁金香、風車、木鞋、奶酪和白藍彩釉瓷器等相聯(lián)系。荷蘭在對待麻醉劑、性交易、同性婚姻和安樂死等問題上的開放政策,引起世人關注。
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準時。
荷蘭人把胡蘿卜、土豆和洋蔥混和烹調(diào)而成的菜叫“國菜”,每年的10月出去上飯館吃飯,家家戶戶都要吃這種“國菜”。
荷蘭被譽為“鮮花之國”,其中最多且最著名的花卉為郁金香。郁金香是荷蘭的象征,因此被譽為“國花”。因而荷蘭素有“歐洲花園”的名稱。
文學
13世紀產(chǎn)生了荷蘭民間文學。當時以佛蘭德為中心的南方,由于受法蘭西文化的影響以及市民階級的覺醒,陸續(xù)出現(xiàn)了《騎士傳奇》、《列那狐》等動物故事和宗教詩等文學作品。
在中世紀,荷蘭文學是西歐廣博傳統(tǒng)文學的一部分,作品包括講述騎士故事的史詩,如《Floris ende Blancefloer》和《Karel ende Elegast》,以及寓言故事,如《Van den Vos Reynaerde》(列那狐的故事)和《Elckerlyk》(普通人)。16 世紀人文主義文學出現(xiàn),荷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伊拉茲馬斯,他的作品《愚人頌》對教會和社會進行了諷刺,后被譯成了多種語言文字。斯賓諾莎的哲理故事是 17 世紀文學精粹之一。荷蘭文學在這一時期處于繁榮階段,造就了像 Vondel、Hooft、Huygens 以及 Bredero 等偉大的作家!妒ソ(jīng)》在當時也被翻譯成了荷蘭語。1637 年出版的《Statenbijbel》一書(系授權出版),被視為是荷蘭語演變的一個里程碑。Multatuli 是19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作家,他的小說《Max Havelaar》對荷蘭在東印度群島(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的統(tǒng)治進行了控訴。
二戰(zhàn)后文學長期以來由三位杰出的小說家統(tǒng)領著,他們是 Willem Frederik Hermans、Harry Mulisch 和Gerard Reve。其他著名的當代作家還包括 Hella Haasse、Cees Nooteboom、A.F.T. van der Heijden、Marcel M?ring、Adriaan van Dis、Thomas Roosenboom 以及年輕一代的作家 Arnon Grunberg 等。[5]
音樂
經(jīng)典音樂方面,荷蘭擁有大量的管統(tǒng)樂團,分布在荷蘭各地。其中最負盛名的為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經(jīng)常在國外演出,著名的小型樂團有十八世紀管經(jīng)樂團、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樂團以及阿姆斯特丹的斯宏伯格樂團。荷蘭歌劇院每年推出約10曲劇目,主要在阿墓特丹上演,F(xiàn)代歌劇在演出劇目中占有重要份額,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之外,也有一些劇團上演歌劇。
荷蘭音樂節(jié)每年的六月份在阿姆斯特丹持續(xù)1個月的時間。另一個重要的音樂節(jié)是烏得勒支的荷蘭早期音樂節(jié),主要由荷蘭國內(nèi)外的杰出音樂家和樂團演奏中世紀音樂與巴洛克音樂。
各大城市有國際知名的音樂中心,譬如阿姆斯特丹的畢姆音樂室。北海爵士音樂節(jié)每年在海牙舉辦,是歐洲規(guī)模最大和知名度最高的爵士音樂節(jié)。薩克斯管女吹奏手朵珥弗與流行樂隊都市舞蹈隊在國內(nèi)外的演出都場場爆滿。從年初到年末不斷地有大型流行音樂演唱會,其中最有名的是:圣靈降臨節(jié)流行音樂會、公園流行音樂會和地拿摩露天流行音樂會。
節(jié)日
荷蘭重要節(jié)日及假期有:圣誕節(jié)、新年、復活節(jié)、女王日、死難紀念日、解放日、耶穌升天日、圣靈降臨日、圣尼古拉斯前夜等。
宗教
荷蘭憲法規(guī)定宗教信仰自由。對荷蘭社會影響最大的是羅馬天主教和荷蘭新教。荷蘭居民中有約29%信奉天主教,19%信奉基督教,約6%信奉伊斯蘭教,有一定比例人口認為自己無宗教信仰。荷蘭還擁有一些印度教徒,主要是來自前殖民地國家蘇里南的移民。羅馬天主教信徒主要集中于荷蘭南部的林堡省和北布拉邦特省;而新教則在從西南澤蘭省到東北格羅寧根省的一條廣闊地帶勢力最強。新教曾經(jīng)是荷蘭最大宗教,然而在過去一個世紀,新教教堂不斷減少。伊斯蘭教發(fā)展始于清真寺興建。